本世纪三十年代,种植牙技术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开来。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瑞典哥德堡大学的两位教授Branemark和Albrektsson在骨髓腔内微血管血流状态研究课题中,使用了高纯度钛作为植入材料,并且对植入动物体内的钛材料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纯钛与机体生物相容性很好,纯钛与兔子的胫骨产生了异常牢固的结合。Branemark教授提出了“骨结合”的概念,即是指在负重的种植体和有生命的骨组织之间一种直接牢固的结合。骨结合理论的提出为口腔种植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牙种植的第一次飞跃。
骨结合的发现源于科学实验中的偶然现象。1953年,瑞士哥德堡医科大学Branemark教授试图将钛合金的植体植入骨头中。Brånemark将钛金属制成的光学窥管植入到兔子的胫骨和腓骨,进行活体显微观察。实验结束时,植入的窥管与其周围的骨组织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取出。Brånemark将这一现象称为骨结合,并开始研究利用该现象,尝试将种植体种入口腔内。
在光镜下观察,骨结合表现为,正常改建下的骨组织与种植体之间直接的接触,没有任何非骨性组织位于其间,这种结合能够承担由种植体向骨组织持续的传导和分布负荷的功能。在骨结合现象发现之前,种植体通过机械固位的原理行使功能,通常采用叶片状种植体或穿下颌骨种植体的形式加强固位力。骨结合理论建立之后,模拟天然牙根的柱状或根形成为种植体的标准形态。
早在古代,欧洲、中东、中美洲人们就试图使用各种同种或异种材料,包括人和动物的牙齿、雕刻的骨头和贝壳等,植入颌骨来替代缺失的牙齿。
1、近现代
人们尝试采用人工材料制成多种形状的种植体,通过植入骨内或骨外来修复缺牙或为牙修复体提供支持。但这些种植体因不能满足复杂的口腔环境要求,出现了大量的脱落失败。
2、20世纪中期
瑞典人Brånemark教授观察到动物的骨组织能与植入的钛金属装置紧密的结合。他后来将这一现象定义为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
3、1965年
他将研发的骨结合钛种植体用于第一例临床病例,成功地修复了腭裂缺损。
4、1969年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改进后,Branemark 教授成功开发了一种叫“骨结合式人工种植牙”的方法,成为人工种植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创新。
5、20世纪70年代
瑞士波恩大学的牙科系以及在瑞士瓦尔登保的施特劳曼研究所所创立了ITI种植系统,成为非埋植型两段式种植体系统的代表。
6、1982年
在多伦多会议上,Brånemark教授报道了关于骨结合长达15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被公认为口腔医学的突破性进展。它奠定了口腔医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口腔种植学的基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口腔种植学迅速发展并成熟,种植牙作为一种与天然牙功能、结构以及美观效果十分相似的修复方式,已经成为口腔医学界和缺牙患者的首选。
7、1991年
德国医生Akirsch 博士推出纯钛制造的Frialit-2医用纯钛,3种表面处理方式:钛喷涂(TPS)、羟基磷灰石喷涂(HA)、螺纹加表面粗化处理(喷砂加酸蚀SLA).其仿牙根形态,尤其适用于即刻种植修复技术。
8、2002年
韩国YE国际齿科社长金石俊与具有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实验室专家、牙科医生、教授共同合作,开发出长期稳定、微创快速的种植系统微创即可种植体系。在传统的种植体系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将CT诊断、电脑设计、外科导航、微创手术融为一体。牙齿种植过程安全、快速、精准、真正的微创,同时可以保留最大数量的软组织和骨骼。
韩国YE国际齿科社长金石俊表示:早期的人工植牙有许多不一样的形态,像片状型、圆柱型、牙根型、中空型、石新型……,但随着不断努力实验的结果比对后,渐渐发现像圆柱型或者牙根型的植体比较类似我们的自然牙,并且在牙齿受力上有着较好的表现,才渐渐变成目前植牙的主流。
研究还发现,植体上的金属做的更进一步的表面处理,例如电镀、喷砂、氧化处理、酸蚀等,都可以加速植体与人体骨骼的结合,并且植体的形状上改为螺纹设计,可以增加植体与骨骼的接触面积,以增加植体的整合速度。现在人工植牙成功率已经高达95%—98%了!
重庆德亚口腔引进国外美牙设备,聘请美牙医生团一对一亲诊,组建数十位中外医生联合打造口腔医生团队,做到为每一个客户提供优质的专属服务。德亚的品牌价值来源于德国的美牙设备和国际化定制服务。不仅拥有实力派美牙开发团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精心挑选牙科供应商,始终保持国际齿科水准,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化的专业齿科品牌。电话:023-66666663
或请点击